【滑县老区革命人物集】赵紫阳的传奇人生

刘守森 胖洪影像 2020-03-19

赵紫阳

赵紫阳赵紫阳是继毛泽东主席之后,中共领袖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在毛泽东所创立的革命体制中扶摇直上,直至成为“封疆大吏”式的省委书记;而毛泽东主席逝世后,他又从旧体制中脱颖而出,先后出任国务院总理、中共中央总书记,鼎力协助总设计师邓小平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格局,把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并开启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新篇章,成为当时闻名中外的政治明星。但是,他在1989年的政治风波中突然从政坛的巅峰上消失,淡出人们的视线,于16年之后作古。

赵紫阳从上小学起,就开始他非同凡响的人生经历:13岁就加入了共青团,由此他有了相当于“红军”的资历

赵紫阳于1919年10月17日(农历八月二十四日)出生于河南省滑县桑村乡赵庄村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里,乳名修业。父亲名赵廷宾,字良卿,除从事农耕外,兼做粮行生意。

1927年,赵修业开始在本村上私塾。1928年秋,转入桑村县立第十七小学就读。1932年6月,接受革命思想熏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人称“小共产党”,那年他才13岁。年底学校被省国民党当局査抄,遂转入县城县立第一小学(原欧阳书院),继续就读。

1933年秋,赵修业考入河南省开封省立第一初中就读,学业优异。1935年12月下旬,他参加了声援北京“一二九”爱国运动的游行示威,并冒着漫天大雪与校友们一起卧轨请愿,由此,他产生了同情学生运动的特殊情结。

19岁就担任中共县委书记,21岁担任地委书记,由此他有了“三八”式地级干部的美誉,并开始结识邓小平

1936年秋,赵修业考入武昌省立高级中学。1937年7月7日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华民族进入危亡之秋,赵修业从武昌高中辍学返乡,从事抗日活动。1938年元宵节第二天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推荐到中共北方局党校学习,改名赵紫阳。同年9月,出任中共滑县工(县)委书记,不久兼任豫北地委组织部副部长。

1939年6月升任豫北地委宣传部部长,12月5日赴河北省大名县参加直南、豫北两地委干部会议,听取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的报告,开始认识邓小平。

1940年4月,晋升冀鲁豫边区二地委(1941年7月改称六地委,1942年12月改称四地委,1944年5月改称九地委,1945年10月复称四地委)书记,时年21岁。1942年12月边区精兵简政,改任四地委宣传部长,1944年11月改任四地委副书记。

当年,赴滑县、卫南、滨河等县开展民主民生、减租减息运动,使辖区内的抗日根据地得到迅速恢复和扩大。他撰写的长文《滑县群众是如何发动起来的》,引起时任北方局代理书记邓小平的注意,并在稍后听取了赵紫阳的汇报,从此,邓小平认识了赵紫阳,赵给邓留下了年轻能干的第一印象。

1945年10月,赵紫阳担任四地委书记,1946年11月支援刘邓所部发起的滑县战役,取得了歼敌1.2万人的胜利。

28岁担任了桐柏区党委副书记,由此他成了少有的“解放式”省军级干部,并开始在邓小平的直接领导下战斗和工作

1947年9月,赵紫阳随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后续部队南下大别山,12月到达桐柏山区,被刘邓点将出任桐柏区(相当于省)党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桐柏军区副政委。在刘邓麾下战斗工作一年又4个月,在土地改革、群众运动工作等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经验,被誉为“土改专家”和“群运专家”。1949年3月边区撤销,改任河南省南阳地区首届地委书记。

46岁担任省委第一书记,由此他成了最年轻、最有希望进入中共最高层的“少壮派”人物之一

1951年5月,赵紫阳调往中共华南分局任常委兼秘书长、农村工作部部长。1953年7月升任分局副书记。1955年7月华南分局撤销,改任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I960年任省委常务书记。赵紫阳的才干很快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注目。在1962年初召开的扩大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上,毛主席曾询问赵紫阳的出生地,赵紫阳说是“河南滑县”,毛主席风趣而又意味深长地说:“滑者,水之骨也”,对赵紫阳这个“少壮派”寄于了厚望。当年初,赵紫阳升任广东省委第二书记。1965年升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

在此期间,赵紫阳与叶剑英、陶铸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较早地开始接受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的影响。“文化大革命”初期受到严重冲击,曾先后以战备名义被转移至韶关,羁押于广州市警备司令部、化名赵明到涟县湘中机械厂下放劳动当钳工。后由于周恩来总理的保护和毛泽东主席的冀望,于1971年调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1972年3月调回广东,任省委书记、革委会副主任。1973年8月中共“十大”当选为中央委员。1974年4月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革委会主任、广州军区政委。

邓小平重新复出后,调赵紫阳赴四川主政,5年治蜀,成就骄人,邓小平认定他是可信赖的治国之才

1975年10月,重新复出的邓小平提议赵紫阳担任自己的家乡四川省的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成都军区第一政委。邓小平私下叮嘱他要大刀阔斧地干,不要怕人家说你是“还乡团”。赵紫阳不负重托,他潜心研究了现代经济学,经过三年大胆果断的治理和改革,蜀中大治,仅1977、1978两年增产粮食即达100亿斤,农民生活大为改善,“要吃粮,找紫阳”的农谚在全国不胫而走。邓小平对此佳绩甚感欣慰,多次夸奖赵紫阳治蜀有方,认定赵紫阳乃治国之才,而且政治上是可以信赖的。因为邓小平第二次被打倒后,赵紫阳暗中保邓,没有像邓派住云南任职的贾某那样将邓同样的私下嘱咐(即不要怕人家说你是“返乡团”)和盘托出来提供给造反派,使其免受了更为激烈的攻击。因此,邓小平第二次刚刚复岀后,就联合叶剑英等党内元老大力提携赵紫阳。

赵紫阳60岁就任国务院总理,成为最富发展潜力的中共最高领导人选

1977年8月,赵紫阳在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在1978年3月全国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政协副主席。1979年8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增选为政治局委员,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4月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主持常务工作。9月,接替华国锋任共和国第三任国务院总理。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开幕,胡耀邦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主席,赵紫阳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由此,支撑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治架构的“邓胡赵”体制正式确立,赵紫阳时年63岁,比人称“红小鬼”出身的胡耀邦还小4岁,成为我国当时最年轻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赵紫阳在担任国务院总理的7年多时间里,在赴各省、市、自治区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大胆而又循序渐进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1983年开始,连续5年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制定下发了5个“一号文件”,建立并完善了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极为复杂的中国农业问题通过相当简单的方法得到了解决,使全国绝大多数农民过上了温饱有余的生活。

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他得到邓小平的鼎力支持。1984年10月下旬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赵紫阳负责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得到了邓小平的高度评价,称文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初稿,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

从此,我国开始打破计划经济的坚冰,逐步导入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成份,重点推动公有制体制外的诸如私营、中外合资、外资等多种经济成份的发展,提出了沿海发展战略,使中国国民经济从1982年起到1988年止,分别以9.1%、10.9%、15.2%、13.5%、8.8%、11.6%、11.3%的增长率高速发展,整整上了一个大台阶,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长。

这一点,即使在赵紫阳离开政治舞台后的1991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仍然给予了极高评价。同时,赵紫阳还积极地开展和平外交,对于发展中国外交关系,缓和台海局势、促进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协助邓小平完成了收回香港和澳门主权的艰难谈判,代表中国政府分别在中英和中葡联合声明上签了字,从此结束了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历史。

赵紫阳治理和发展国家经济的卓越才能得到世人和邓小平本人的高度赞赏,特别是赵紫阳衷心维护邓小平的权威,随时与之沟通思想,注意在经济上批“左”,政治上防“右”,使邓小平对他信任有加。因此,一个新的、更重要的重担将由他去担当。

时势把赵紫阳推上中国政坛顶峰,而因一场突发事件淡出政治舞台

1982年1月16日,中国各大新闻媒体报道了令国人十分惊异的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接受胡耀邦辞去党中央总书记职务的请求,推选赵紫阳为代理中共中央总书记。

然而,代理中央总书记,赵紫阳本人并非十分情愿。他曾公开和私下多次表示,他只是经济专家,“只是个助手人才”,他适合担任总理,也愿意继续担任总理,他甚至提出了常委轮流值班的设想,但邓小平等元老认为,此任非赵紫阳莫属。既然天降大任于斯人,他只有勇敢担当。

赵紫阳担任总书记之后,一个紧急的任务是起草十三大报告制定下一阶段党的战略目标。

赵紫阳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并邀请众多学者专家广泛论证,最终认定,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不可逾越的特定历史阶段,这应是十三大报告立论的出发点。1987年3月21日,赵紫阳就十三大报告起草问题致信邓小平,提出报告全篇拟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根据,这样有可能把避免左右两种倾向这个大问题说清楚,也有可能把我们改革的性质和根据说清楚,如能这样,对统一党内外认识有好处,对国外理解我们政策的长期稳定性也很有好处。3月25日,邓小平仔细阅读赵紫阳的信件后,深感欣慰和振奋,当即在信上批示“这个设计好”。

赵紫阳淡出政治舞台后,有人对十三大报告某些观点提出异议,邓小平无庸辩驳地说:十三大报告一个字也不能改!1987年10月25日中共十三大召开,赵紫阳代表中央委员会向大会做了工作报告,报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而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在十三届一中全会上,赵紫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

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了一场政治风波。由于赵紫阳深恐处置风波不会得力,曾主动提出辞去总书记职务,由于杨尚昆的强力劝阻,遂收回成命。6月下旬,中共中央召开十三届四中全会,撤销了赵紫阳的党内职务,并提请全国人大撤销其行政职务。

赵紫阳1988

1989年秋,赵紫阳从中南海搬进北京灯市口西大街富强胡同六号一个四合院居住,至2005年元月17日因病逝世,享年86岁。新华社就赵紫阳逝世发了通稿,称“贾庆林、贺国强、王刚、华建敏代表中央领导同志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赵紫阳同志遗体送别”,并称赵紫阳“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过有益的贡献”。

作者简介:刘守森,男,1941年生,本科文化,副研究员,中共滑县县委党史办公室原主任。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