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世龙:胡耀邦–《十万个为什么》得以成功的幕后功臣


20世纪中国出版的科普图书中,最畅销并能传世的,大概就数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在60年代初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了。据上海的解放日报(1999/08/24)和北京的中华读书报(1999/11/03)报道,在近40年的时间里,这套书的累计发行量达1000多万套,1亿多册,发行地区遍及海内外。人们称赞它引导了几代青少年走上科学道路,决不是溢美之词。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所回忆:“我们那时候能够看到的科普读物远不如今天的丰富,印象最深刻的是《十万个为什么》”“从书中的“是什么、为什么”的讨论中,一种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就在身上悄悄诞生”(钱七虎,科学精神:科学道路的起点 ,1999年09月22日中华读书报)还有象美国华盛顿大学中国留学生王水平发回的电子信中所说的:“从小学到高中,如果还记得读过什么书的话,就是那几本《十万个为什么》了。可以说,我们的科学常识就是从《十万个为什么》来的。”(赵兰英,共和国明天的一块科学基石, 1999年9月13日科技日报)

前年,《十万个为什么》破天荒地以科普书而获得科技进步奖,去年在它的新世纪版出版之际,报刊上又发表了不少消息、评论,对出版《十万个为什么》的历史作用作了肯定,还有记者追踪出多位中国最负盛名的老一辈科学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幕后英雄。

回顾历史,饮水思源,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靠科学家们的贡献无疑是该肯定的,而这也使我想起了一个人,我认为他对出版《十万个为什么》的贡献,远远超过了这些科学家,他就是胡耀邦!

如钱七虎所回忆,他那时能够看到的科普读物远不如今天的丰富;他出生于1937年,上中学正是50年代初期,那时不仅科普读物很少,其他的少年儿童的读物也奇缺。1955年,是胡耀邦领导的团中央,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了这个问题,向上打了报告,得到重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中国青年报都发了社论和不少文章,号召多写多出版和多发行少年儿童读物。不止是号召,那时的青年团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北京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组建的,团中央直接抓,著名的编辑家和科普作家叶至善来到这个出版社,至今还在为少年儿童读物耕耘。出版《十万个为什么》的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也是由上海团市委在管理,一批优秀的青年团干部调来做编辑出版工作,组织编写《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的,是他们的第三编辑室,大多是二十多岁的的小伙子和姑娘。作者也主要是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有些稿子没合适的人写,编辑们就自己动手,作者名单中的“山边石”就是他们的化名,他们是无名的英雄,自然都已老了,有的已去上海文史馆当馆长,还有为这套书画出极为生动精彩插图的张之帆,更已归道山。倒是真该有人去追踪采访一番。

年轻人没有框框,也比较了解少年儿童的心态,《十万个为什么》出版后,从形式到内容,不仅受到小读者,也受到许多大读者的欢迎,确实如1999年9月13日科技日报上赵兰英的文章所说,产生了轰动效应,而这轰动效应固然由于书的本身的吸引力,青年团的推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书出来后正好赶上有一个全国性的团干部会,是胡耀邦对这书极为欣赏,在会上热情介绍,还送给样书;每个团支部都能看到的中国青年杂志,以醒目的标题选载了四个“为什么”,胡七虎在回忆说“(《十万个为什么》)是当时团中央办的《中国青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我们一下子被它那丰富多彩的世界迷住了,那时我在班上是团支书,就组织同学们有计划地读,大家求知欲都非常强,每读完一些就在一起交流,谈体会、谈感想、谈对未知东西的渴求。那时在班上我是团支部书记,曾组织同学们一起读,一起讨论。”他那时已在上大学了,没有人推荐,大概是不大容易想起看这少儿科普读物的。

在这里,我想补说明一下。赵兰英的文章中说:“1961年《十万个为什么》第一部问世,立即产生轰动效应。其时,正是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不久,处处涌动着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春潮。”事情不完全是这样,在1956年,是有过“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但不久就开展“反右”运动,这口号虽没有公开否定,但在随之而来的“拔白旗”“反右倾”等运动中,事实上已没有了什么科学的春潮。倒是1961年时,大跃进造成的困难已很明显,北京市提出了“按热量办事”,不那么加班加点,下班可以回家,有些空闲时间,邓拓通过燕山夜话,建议人们趁此机会多读点书,也许这对当时《十万个为什么》的畅销还有些作用。

由此也想到,时间过去还不久,但一些人和事似乎已在渐渐被淡忘。再过些年代又将还有多少能留下呢?而历史是不应该忘却的。

2000年4月15日于加拿大之FREDERICTON

留下评论